活動以公益為初心,普及汽車安全理念為使命,改善城市交通安全環境為目標,通過車輛碰撞C-IASI碰撞場景重現、公共安全教育宣講、安全帶滑車體驗、車內環境健康互動等場景的構建,基于中國汽研開展的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中國智能汽車指數、中國汽車健康指數、中國消費者駕乘指數、中國新能源汽車評價規程體系等多維度汽車指數研究的賦能,以中國汽研指數運營中心旗下的汽車專業數字化評價資訊平臺—艾迪汽車網為數據承載,打造寓教于樂的城市交通安全科普性公益活動。


根據前兩站的現場活動反饋來看,現場群眾反響積極,活動參與度遠超預期,兩站活動累計吸引超過1000人次參與到活動互動中來,采集消費者調研數據194份,同時本次以巡展的形式,把車展和安全同行公益宣導相結合,也吸引了大批媒體進行報道,形成了以中國汽車報、汽車之家、蓋世汽車網、汽車消費網等主流媒體的聯合報道。

一、人們普遍對65公里碰撞傷害預計不足
在活動現場,展出了一臺C-IASI 2019年第一批測試車型中凱迪拉克的正面25%偏置碰撞測試車。


二、車外行人保護仍是眾人的遺漏點
一輛車是否安全,大致可以分為車內乘員安全和車外行人安全兩個部分。在問到汽車安全都包括哪些條件時,有120人選擇了車身結構硬,69人選擇了有吸能緩沖結構、90人選擇了氣囊配備充足、76人選擇了有前后防撞鋼梁、44人選擇了有行人保護泡沫、70選擇了有主動剎車相關智能配置。


三、超半數的人認為15km/h的低速碰撞安全氣囊應該彈出
安全氣囊到底應該什么時候起爆?這個問題有非常多的爭論,在大多數消費者眼中,只要汽車發生碰撞,安全氣囊就應該彈出。實際上,這個問題并沒有準確的答案,不同的車企、不同的氣囊供應商,起爆的邏輯都不一樣。只要利大于弊,安全氣囊就應該彈出,弊大于利就叫不應該。


車是越硬越好還是越軟越好?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肯定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在問卷調查過程中,有94人選擇“整車都要硬,車內乘員安全才不會被撞擊”答案,30人選擇“整車都要偏軟,可以起到吸能作用”答案,43人選擇“乘員艙部分越硬越好,車頭車尾可以軟一點”答案,另外還有27人選擇其他。

另外,在本次的問卷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大眾消費者對汽車安全性的關注比較多,近90%的人上車就會系安全帶,超過65%的人認為抱著孩子坐車不安全,而是應該有專門的兒童座椅;超過40%的人認為有必要選擇帶有側氣簾的車型;超過68%的人將汽車安全性作為購車選擇因素的重中之重等等。
但汽車安全,體現在方方面面,隨著消費觀念的變化,消費者購車時的關注點也發生了偏移,考慮的不僅僅是四個輪子和沙發坐上能走就行,更是關注是否真的安全、駕乘是否舒適、是否智能、是否健康等方方面面。在活動現場,除了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相關知識科普以外,還有中國汽車健康指數、中國消費者駕乘指數和中國新能源汽車評價規程的汽車知識科普。
一直以來,中國汽研堅持 “客觀”、“公正”、“嚴謹“、”透明”的原則,全面對標國際標準,跨界資源整合,攜手權威專家,開展車輛測試評價體系研究,以服務消費者、引導車企產品優化升級為宗旨,打造中國汽研指數品牌,不僅為用戶提供可靠、公正的購車參考,也時刻全領域呵護公眾的安全。
“安全同行——2019年中國汽研·汽車交通安全公益行”活動將繼續進行,傳遞交通文明和汽車安全技術。
下一站,浙江省嘉興市海寧縣海寧會展中心,盡情期待!